查看原文
其他

人生就是不断地自我寻找,意义是我们找到自己之后才赋予的

非非马 非非马FM 2020-10-30

点击上方蓝字关注「非非马」

影视艺评,严肃时尚;理性文艺,心灵成长


文 / 非非马


1


我一直是个喜欢想“我从哪里来,我向何处去”这种形而上问题的人。


关于人生方向与意义的追寻,几乎是我人生中一个永恒的“进行时”。



大概是直到这大半年写作公号的过程中,我才慢慢在这个问题上接近于“完成时”。


然而,我也知道,“完成”永远是相对的,平衡从来都是动态的。


未完成的进行时,才是人生之常态。直到,人生的最后一次閤眼。我们终于,被迫在一切已回答、未回答的问题上,强行地,结一个句点。


在规律性写公号这将近一年的时间里,我有幸与很多读者相逢,在和其中一些读者更为紧密、深入的交流中,我知道,很多人,其实都同我一样——我们都在“追寻意义和目标”这个问题上有过纠结、打过转。



描述这样的纠结状态,很多读者用到了“焦虑”这个词。完全能理解、有体会。


只是其实,对于任何一个有自我觉知能力、有想法有追求的人而言,这种“寻找中”的人生处境,本就是人生常态啊


因为有问题、有焦虑、有牵绊,我们才是正常的human being。


人生本就是不断地自我寻找,所谓意义是我们找到自己之后才赋予的。




2


读者小鱼前几天就择业问题征求我的建议。


她是经济系的本科,英语系的研究生。即将毕业,手里有两个很不错的offer,她纠结选择哪一个。


一个是大型五百强企业,人事行政类部门;一个是著名音乐学院下属的国际文化交流机构。


前者是大企业,规范,有知名度,可能是一个很理想的职业起点、人生简历上漂亮的一笔履历,但缺点是,人事与行政的工作性质非她所念。


后者,是著名大机构下新设的一个小机构,人少,可能不那么规范,人要做的事情也杂,新机构的未来发展前景也不明朗,但优点是,国际文化交流的工作内容,是她至少在现阶段很喜欢的。



这个择业选择,当然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权衡利弊。比如,大机构与小机构的差别,收入、机会与待遇的差别,对人的能力锻炼与培养的差别等等。然而,它其实又不用那么复杂,是可以很简单就作出的一个选择。


我对小鱼说,其实你现在有这么多问题和纠结,是因为,你还并不真正清晰,你的人生目标与意义是什么


当一个人很清晰地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意义时,很多枝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。不能直击要害,不能站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里看今天的人生选择,当然容易深陷云山雾罩,也容易犯短视的问题。



她很认可。她说最核心,的确就是这个问题。这是她选择障碍症的根本症结。


在我们在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,想过什么样的生活,赋予了自己生命特定的意义之后,我们就会自然地选择符合这个“目标/意义”的生存方式——包括做什么样的工作、过什么样的生活,而后,我们会据此来分配我们的生命时间,在各种机会和可能性之间做符合我们目标的取舍,而不是盲目地跟着感觉走。


所以,人生目标和意义的寻找与建立,从来不是一个孤立事件。它其实是一个系统性的、结构性的问题。而且,十分重要。




3


人生的目标与意义,如此重要,然而它却通常不会自动走到我们的面前,极少数高度自知的人除外。


所以,我们才经常会在生活里听到身边的朋友说,或者自己发出这样的感慨:


对现状总是有些不太满意,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……


依我看,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坏事儿。


首先,有问题才是人生的常态,人生原本不就是在重重问题中层层突围么;


其次,有焦虑是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,我们已经是向自己提出了一个好问题——一个如此根本性、关键性的优质好问题。


而能提出问题,才有解决问题的可能性。



所以,我自己一直是比较习惯自己“有问题的焦虑”状态,也一直喜欢“提问”,给自己人为地制造焦虑。当然,不喜欢发问、质疑的人,也许有另一种幸福吧,他们容易觉得一切理所当然,俗世安稳。所谓,不识不知,顺帝之则。


每个人的天赋与天性不同,不可强求,我这里只说说与我一样,一起想把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感、目标感和意义感的人。


回想我自己,每一次重要人生转折,无不是在一次次关于目标追寻的焦虑与自我质疑过后,终于拨云见日,找到了一个至少是阶段性的目标与方向,最后作出了影响一生的重要决定。



焦虑它其实更像人类的一种自我保护、自我进化机制,是一种很有益的提醒。只要不过度焦虑,或总是沉湎于无效焦虑。


首先承认焦虑是人之常态,而后大方接受自己的焦虑,学会与焦虑(问题)和平共处,并试图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,寻求问题的动态解决。这样的心态,适合面对所有的焦虑。不论是因目标和意义的缺失带来的焦虑,还是其它诸如择业焦虑、学习与成长、升职焦虑、时间与年龄焦虑……




4


除了上述的心态之外,在寻找目标和人生意义的道路上,我自己的一点经验是,首先要摒弃一种“依赖心理”,就是试图指望有“高人”能够替我回答这个问题。


换句话说,这种根本性的人生难题,不可能指望任何别人给自己提供答案有些人生责任,必须是自己要去扛的。


也许在某些事情上,仙人指路的确可以让人少走很多弯路,但绝不是在这个问题上:“我”的人生意义和目标是什么。



任何人的启发,只有恰巧拨到了你心里的那根弦,才能奏响。而找到自己心里这根弦——它在什么地方,是什么品相,适合怎样去弹奏,却主要靠自我觉察觉知。


所以,每每有读者或者朋友跟我说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”,并希望听我意见时,我会很诚实地回答:抱歉,这个问题,你只能跟自己要答案。


旁人,能建议的只有一些经验与方法。寻找的过程,终究是要靠自己,答案也得是靠自己找到。




5


意识到“没有人会来”之后,我们自觉地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。可自我寻找与发现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。


做什么事情最让我们快乐,这通常是一个最简单直接、也有效的判断标准。但是,这又是一件随时间推移,随着人生进入到不同阶段而产生变化的事情。



比如,我曾经觉得,做个好记者就是我一辈子的目标与追求了。此前,我赶上了中国纸媒发展的黄金时代,收入、地位都算体面。到深圳第二年,25岁的我,便交了首付,在深圳的核心地带供起了一套两居室。有那么几年时间,我一直简单、开心地做着记者,读书、看电影,采访、写稿。每每采访到喜欢的人,看了好的电影,就特别开心和兴奋。


但是,当我把当时几乎所有喜欢的导演、明星、艺术家都几乎采访了一遍,不得不开始第二轮甚至第三轮重复采访的时候,我开始没了激情。我感觉我在做的工作,重复性太高,不再新鲜,成长缓滞。


后来我出国读书留学,那也是一件在当时让我十分快乐的事情。可我不可能一直读书啊……



毕业后,我因为意外的机会转行做起culture business, 起初也很兴奋,但那更多是因为新鲜感所带来的一种刺激性快感。“蜜月期”一过,做着做着,因为有了比较,我才发现原来我心里最放不下的还是采访、写作。写出一篇我自己满意的,或者是能让部分读者觉得有所收获的文章,那个快乐与成就感,可以说,是其它任何工作都不能带给我的。


显然,人生中“快乐”的内涵与外延,是一个阶段性变量,它很难一劳永逸,可能需要不断的自我寻找与重新定位。


而在这种变化中,我自己的选择是,在每一个阶段,做当下最吸引自己的事情。情况变了,就再调整。


当然,考虑每个“当下”时,我当然也会看这个“当下”会对未来五年甚至十年、一生产生怎样的“贡献”或者说积极的影响。比如读书学电影研究,它不仅是让我当下快乐的,我更知道,它对我的知识体系完善与思维方法论的训练,会让我受益终生。不论我今后是否做电影有关的工作。




6


在“人生要做快乐事”这个简单又不简单的问题上,我们时常是会被其它一些因素干扰的。如何界定自己的快乐,并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。


比如,在这个过程里,我们怎么界定我们的快乐,会不断受到“外界标准”、“外界诱惑”、“外界观点”的干扰。



一个消费型社会,会鼓吹“快乐人生”的样板就是物质消费,是“买买买”与“剁手”的快乐,于是它鼓励人生最重要的奋斗目标就是事业“成功”,而“成功”的主要衡量标准,就是挣钱,挣很多钱,或者出名,因为名能带来利。


人在这样嘈杂的环境里如何辨析什么是自己真正的需求,什么是自己内心被激发出的欲望,其实不那么容易。毕竟,人活在社会之网里,人活在人际关系与环境中;一个社会它会以各种方式来显性地、隐性地雕塑每一个个体的价值观。



人要在一个大结构里始终保持自省,进入更深一层次的自我觉知,以及自我坚持,绝非易事。


就比如我自己吧,看到自己以前的同行、朋友做时尚类公号火了,满世界地去看秀,和那么多著名品牌合作,收入不菲,你说完全不曾心动、犹豫过,当然不是。只不过是,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:


为了做好一个时尚类公号——它显然是盈利模式最清晰、最容易变现的公号类型,但我将不得不把我宝贵的人生时间极大地倾注在研究怎么穿得好看,研究各种品牌,关注每一个重要品牌新推的单品,然后再话大量时间炮制出一篇篇的相关文章,我愿意过这样的人生吗,这真的足以支撑起我的快乐吗?毕竟,你选择了一份工作,就是在等于选择一种生活。


显然,我无法想象过那样“单一”的生活。



我喜欢穿的得体,也认为人应该尽可能地管理好自己的形象,然而,它只是,也只能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而且是一小部分。


比起穿得好看,对智性与成长的追求,是我更看重的,也是更能让我产生深层次快乐的。我当然希望两者能兼得,可如果不能,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。


所以,我写作,首先是要满足自己最看重的那部分快乐感。我喜欢写,更多是希望通过写作完成一种自我梳理,实现自我生命的精进与成长,同时,我希望能把自己的一点想法分享给同好,希望能和大家交流碰撞,一起进步与成长。


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公号成了现在的样子,分享积极的价值观,关注女性的独立与成长,交流有趣美好的生活方式。时尚,在我的生活里和公号里,都占有一席之地,但它却不会成为绝对的主角。




7


人生就是不断地自我寻找。知道什么是自己不想要的,没那么快乐的,确认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,能让自己快乐的;还要能区分得清楚什么是真正的快乐,什么是欲望的满足;分得清“自己想要的”,和“被社会绑架了的自认为想要的”。


这个过程不仅是需要高度自察的过程,还是需要不断自省的过程。因为,人其实即便一开始想清楚了一件事儿,但是在遇到各种诱惑、尤其是机会时,并不见得时刻都能不忘初心。大把人在前行的路上,迷失了。所以,不断自省自察,在人生成长的路上,其实对每个人而言,都重要。



对于我而言,人生目标感与意义感,也不只是来源于“快乐”这一个标准,它还需要有价值感,即,我认为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。


并非所有人都有这个需求,希望为自己的“快乐”赋予意义,但被赋予了更丰厚意义的“快乐”,在我这里,的确会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。



赋予生命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,怎么赋予,每个人的理解、路径、方式都会有差异,很难也不必求同。而比如在我,会认为,如果我做的事情,不仅对自己有收获,且能帮助到他人与社会,哪怕只是一点点,我会觉得更开心。我的“快乐感”会被升华。


我觉知了自己对“快乐”和“意义感”的双重需求,觉知到什么样的事情,会让自己觉得有意义,于是,我一直试图寻找到一种生存方式,能完美结合这二者,或者说,能让我可以赋之以意义。


无疑,写作对我而言,是最好的方式。它不仅对自己有价值,而且可以分享他人,也是目前看来,我自己各项能力中,相对长板有优势的那一块。




8


可以说,人生的目标和意义,它既是人向内探索、寻找的一个过程,也是一个需要自我建立和赋予的过程。


它不是坐在那里等待我们去“发现”(find)的,它是需要我们主动去“寻找”和“建立”(build up)的。


要最终能实现自我的和谐自洽,建立在有效地、深度地自我探寻上。


它需要我们的耐心,更需要我们对过程之曲折做好充分的准备。



比如,除去我前面所说的各种干扰之外,各种现实条件的制约,恐怕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难题。


以我个人为例,在自媒体开始红火之前,我就没有办法选择以写作为生——如果不在体制内做一个记者,仅靠自由撰稿,恐怕无法酬我以一个体面的生活。那时候,我会选择做culture business创业,除了它本身的吸引力之外,不是完全没有现实生存的考虑。毕竟,钱不是万能,但没有钱,的确是万万不能的。经济独立,是一切独立的基础。对于这个时代的女性,尤其如此。



但是,在做business的过程中,我内心一直其实都是有纠结的——挣钱带给我的满足,永远无法和写稿带给我的快乐相比。但是,快乐的实现,它需要物质的基础。我也曾试图一边做业务,一边写稿,可事实是,对于一个创业者而言,时间分配上是很难两全的。那几年,我能做到的,只是零星写点东西,聊以自慰。


而今,自媒体的红火,的确给我这样的个体写作者开放了很多选择空间,大家会有了更多的选择可能性。


当然,实现可能性,除了外部环境的利好,还需要自己在一个行业的长期积累与勤奋付出,以及你创造的价值与时代需求有契合度。


而我们每个人,都要有做一个所谓“失败者”的准备,要有抗挫折以及不断调整、修复、重建的能力。



我有个读者,她特别执着地想要重新来一次高考。她今年27岁,当年因为身体原因只考上了一个专科学校。毕业后,她工作了几年,还是惦记着要考一个理想的大学,读一次本科,学习英语。如今,攒齐了学费的她,辞了工作,报了补习班复读,准备明年高考。这样的理想主义气质,我从心里是很欣赏的。我一直觉得,我们要勇敢一点,人生需要点冒险精神。


但是,从我的经验出发,我也会建议她能多一点“灵活与柔韧”,做好走“第二条路”的心理准备。


执着需要勇气,破执需要智慧。人生目标的寻找,其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。人生意义的建立,也同样。


在冲突中寻找平衡,是我们的本能,也是我们的天赋。


所以,此刻仍在“寻找”路途上的人,不用急,慢慢来。


“在寻找”的状态,本身已经是意义之一部分。



我们所有文章都不再开赞赏,您的点赞、留言、转发,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赞赏和支持!谢谢!


PS. 如果你有兴趣与非非马交流一些问题,或加入我们的读者群,欢迎添加非非马小号feifeima777。


推荐阅读


跟村上春树学职业规划与管理

做个斜杠青年?你真的准备好了吗?

四二定律,跟Paul Smith学做现实到理想的摆渡人

访问 | 从家庭主妇到全球知名时尚品牌CEO,她如何靠600英镑逆袭?



非非马

国内十年媒体经历,31岁放弃事业编制、稳定生活,赴英学习电影研究。

毕业后在伦敦由零起步为中国顶级文化国企创建英国子公司、任总经理。

36岁再次放弃稳定,自己创业从事中英文化交流,并任中英电影节英国首席代表。

FT中文网特约撰稿、“十点读书”签约作者、LinkedIn与壹心理等专栏作者。

写影视书评、职场成长、时尚生活,做你的成长好闺蜜。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